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
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
勤儉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
節約不僅是一種智慧,更是一種涵養
為弘揚節儉之風,杜絕“舌尖上的浪費”,近日,樂富強地產阜陽公司多舉措開展了“光盤”行動,在一餐一飯之間培養著良好的用餐習慣,把節約意識深植心中。
按需供應
源頭嚴控 “斤斤計較”
食堂就餐人數的提前統計工作,是制止餐飲浪費的首要“節流”措施。食堂根據當天工作安排和就餐人數變化情況,提前做好預算、預估、采購等工作,按量采購、按需供應,實時調整供應量,盡量做到就餐人數與供餐量相吻合,最大限度減少浪費。
阜陽公司員工食堂的陳師傅表示,食堂平時會提前報備統計好就餐人員數量,做到按“人頭” 配餐,防止準備的飯菜數量過多,造成浪費。
少取勤添
做文明餐桌踐行者
“麻煩少打點飯,這會兒還不太餓,吃不下太多。”在打飯檔口前,用餐的員工們正在和食堂打飯大姐“喊話”。中午12時,正值食堂午餐時間,員工們正拿著餐具排隊按需取餐并有序落座就餐。
隨著食堂用餐高峰來臨,在打飯窗口,不少員工主動提出少打一點菜的需求。打菜窗口按照少取勤添的原則,菜量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食量,吃多少打多少,不夠再添,做到餐后人人“光盤”。
“光盤”提醒
文明標識隨處可見
在食堂里,隨處可見倡導“光盤”的宣傳標語:在就餐區,“光盤行動”提示標語十分醒目;用完餐,來到餐具回收處,抬頭就是“碗凈福至”宣傳海報。
食堂在醒目位置張貼擺放宣傳標識,一進食堂就看到墻上的‘光盤行動’標語,積極營造浪費可恥、節約為榮的氛圍,時刻提醒員工用餐按需、合理取餐。
落實行動
“光盤行動”深入人心
中午12時20分左右,用餐人員陸續就餐完畢,大家自覺收拾餐盤,將就餐后的剩飯菜集中傾倒進飯菜回收桶,餐盤則放到專門的收納盆中。而用來盛剩飯剩菜的飯菜回收桶,只有少量的殘羹剩水。大家都在以實際行動拒絕“舌尖上的浪費”。
“現在大家基本都能做到‘光盤’,廚余垃圾大多是湯汁、骨頭等。”食堂的大姐說。
在食堂,“光盤行動”已逐漸成為大家的文明新“食”尚。“勤儉節約、杜絕浪費”的標語在潛移默化中,已成為了員工們的日常習慣與自覺意識。